
·湖南省質量技術監督局測繪儀器檢定專項計量授權單位 ·湖南省測繪學會儀器專業委員會掛靠單位 |

測繪技術總結編寫規定
1 主題內容與適用范圍
本標準規定了測繪技術總結編寫的要求、層次和主要內容。
本標準適用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測繪成果管理規定》范圍內的測繪成果技術總
結的編寫工作,其它測繪成果的技術總結編寫工作亦可參照執行。
2 基本規定
2.1 測繪技術總結是在測繪任務完成后,對技術設計書和技術標準執行情況,技
術方案、作業方法、新技術的應用,成果質量和主要問題的處理等進行分析研究、
認真總結,并作出客觀的評價與說明,以便于用戶(或下工序)的合理使用,有利
于生產技術和理論水平的提高,為制、修訂技術標準和有關規定積累資料。測繪技
術總結是與測繪成果有直接關系的技術性文件,是永久保存的重要技術檔案。
2.2 技術總結分項目技術總結與專業技術總結。項目技術總結系指一個測繪項目
在其成果驗收合格后,對整個項目所作的技術總結,由承擔任務的生產管理部門負
責編寫。專業技術總結是指項目中各主要測繪專業所完成的測繪成果,在最終檢查
合格后,分別撰寫的技術總結,由生產單位負責編寫。工作量小的項目可將項目技
術總結和專業技術總結合并,由承擔任務的生產管理部門負責編寫。
技術總結經單位主要技術負責人審核簽字后,隨測繪成果、技術設計書和驗收
(檢查)報告一并上繳和歸檔。
2.3 編寫的依據
a.上級下達任務的文件或合同書。
b.技術設計書、有關法規和技術標準。
c.有關專業的技術總結。
d.測繪產品的檢查、驗收報告。
e.其它有關文件和材料。
2.4 編寫的要求
a.內容要真實、完整、齊全。對技術方案、作業方法和成果質量應作出客觀的
分析和評價。對應用的新技術、新方法、新材料和生產的新品種要認真細致地加以
總結。
b.文字要簡明扼要,公式、數據和圖表應準確,名詞、術語、符號、代號和計
量單位等均應與有關法規和標準一致。
c.項目名稱應與相應的技術設計書及驗收(檢查)報告一致。幅面大小和封面
格式參照附錄A執行。
3 項目技術總結的主要內容
3.1 概述部分
a.任務的名稱、來源、目的,作業區概況,任務內容和工作量。
b.生產單位名稱,生產起止時間,任務安排,組織概況和完成情況。
c.采用的基準、系統、投影方法和起算數據的來源與質量情況。
d.利用已有資料的情況。
3.2 技術部分
a.作業技術依據:包括使用標準、法規和有關技術文件等(下同)。
b.儀器、主要設備與工具的使用及其檢驗情況。
c.作業方法,執行技術設計書和技術標準的情況,特殊問題的處理,推廣應用
新技術、新方法、新材料的經驗教訓。
d.對新產品項目要按工序總結生產中執行技術設計書和技術標準的情況,特別
對發生的主要技術問題,采取的措施及其效果等,要詳細地總結,并對今后生產提
出改進意見。
e.保證和提高質量的主要措施,成果質量和精度的統計、分析和評價,存在重
大問題及處理意見。
f.對設計方案、作業方法和技術指標等的改進意見和建議。
g.作業定額、實際作業工天和作業率的統計。
3.3 附圖、附表
a.作業區任務概況圖。
b.利用已有資料清單。
c.成果質量統計表。
d.上交測繪成果清單。
e.其它。
4 專業技術總結的主要內容
4.1 大地測量
4.1.1 水平控制測量
4.1.1.1 概述
a.任務來源、目的,生產單位,生產起止時間,生產安排概況。
b.測區名稱、范圍、行政隸屬,自然地理特征,交通情況和困難類別。
c.鎖、網、導線段(節)、基線(網)或起始邊和天文點的名稱與等級,分布
密度,通視情況,邊長(最大、最小、平均)和角度(最大、最小)等。
d.作業技術依據。
e.計劃與實際完成工作量的比較,作業率的統計。
4.1.1.2 利用已有資料情況
a.采用的基準和系統。
b.起算數據及其等級。
c.已知點的利用和聯測。
d.資料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和處理方法。
4.1.1.3 作業方法、質量和有關技術數據
a.使用的儀器、儀表、設備和工具的名稱、型號、檢校情況及其主要技術數據,
天文人儀差測定情況。
b.覘標與標石的情況,施測方法,照準目標類型,觀測權數與測回數,光段數,
日夜比,重測數與重測率,記錄方法,記錄程序來源和審查意見,歸心元素的測定
方法、次數和質量,概算情況與結果等。
c.新技術、新方法的采用及其效果。
d.執行技術標準的情況,出現的主要問題和處理方法。保證和提高質量的主要
措施,各項限差與實際測量結果的比較,外業檢測情況及精度分析等。
e.重合點及聯測情況,新、舊成果的分析比較。
f.為測定國家級水平控制點高程而進行的水準聯測與三角高程的施測情況,概
算方法和結果。
4.1.1.4 技術結論
a.對本測區成果質量、設計方案和作業方法等的評價。
b.重大遺留問題的處理意見。
4.1.1.5 經驗、教訓和建議
4.1.1.6 附圖、附表
a.利用已有資料清單。
b.測區點、線、鎖、網的分布圖。
c.精度統計表。
d.儀器、基線尺檢驗結果匯總表。
e.上交測繪成果清單等。
4.1.2 高程控制測量
4.1.2.1 概述
a.任務來源、目的,生產單位,生產起止時間,生產安排概況。
b.測區名稱、范圍、行政隸屬,自然地理特征,沿線路面和土質植被情況,路
坡度(最大、最小、平均),交通情況和困難類別。
c.路線和網的名稱、等級、長度,點位分布密度,標石類型等。
d.作業技術依據。
e.計劃與實際完成工作量的比較,作業率的統計。
4.1.2.2 利用已有資料情況
a.采用基準和系統。
b.起算數據及其等級。
c.已知點的利用和聯測。
d.資料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和處理方法。
4.1.2.3 作業方法、質量和有關技術數據
a.使用的儀器、標尺、記錄計算工具和尺承等的型號、規格、數量、檢校情況
其主要技術數據。
b.埋石情況,施測方法,視線長度(最大、最小和平均)及其距地面和障礙物
的距離,各分段中上、下午測站不對稱數與總站數的比,重測測段和數量,記錄和
計算法,程序來源、審查或驗算結果。
c.新技術、新方法的采用及其效果。
d.跨河水準測量的位置,施測方案,施測結果與精度等。
c.聯測和支線的施測情況。
f.執行技術標準的情況,保證和提高質量的主要措施,各項限差與實際測量結
果的比較,外業檢測情況及精度分析等。
4.1.2.4 技術結論
a.對本測區成果質量、設計方案和作業方法等的評價。
b.重大遺留問題的處理意見。
4.1.2.5 經驗、教訓和建議
4.1.2.6 附圖、附表
a.利用已有資料清單。
b.測區點、線、網的水準路線圖。
c.儀器、標尺檢驗結果匯總表。
d.精度統計表。
e.上交測繪成果清單等。
4.1.3 重力測量
4.1.3.1 概述
a.任務來源、目的,生產單位,生產起止時間,生產安排概況。
b.測區名稱、范圍、行政隸屬,自然地理特征,交通情況和困難類別。
c.路線的名稱、等級,布點方案,分布密度,點距、最大、最小、平均)等。
d.作業技術依據。
e.計劃與實際完成工作量的比較,作業率的統計。
4.1.3.2 利用已有資料情況
a.采用基準和系統。
b.起算數據及其等級。
c.已知點的利用和聯測。
d.資料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和處理方法。
4.1.3.3 作業方法、質量和有關技術數據
a.使用儀器與儀表的名稱、型號、檢校情況及其主要技術數據。
b.埋石情況,施測方法,施測路線與所用時間(最長、平均),測回數,重測
數與重測率,概算公式與結果。
c.聯測點的聯測情況,平面坐標與高程的施測和計算情況。
d.新技術、新方法的采用及其效果。
e.執行技術標準的情況,出現的主要問題和處理方法,保證和提高質量的主要
措施,各項限差與實際測量結果的比較,實地檢測情況及精度分析等。
4.1.3.4 技術結論
a.對本測區成果質量、設計方案和作業方法等的評價。
b.重大遺留問題的處理意見。
4.1.3.5 經驗、教訓和建議
4.1.3.6 附圖、附表
a.利用已有資料清單。
b.重力點位和聯測路線略圖。
c.平面坐標與高程施測圖。
d.儀器檢驗結果匯總表。
e.精度統計表。
f.上交測繪成果清單等。
4.1.4 大地測量計算
4.1.4.1 概述
a.任務來源、目的,生產單位,生產起止時間,生產安排概況。
b.計算區域名稱、等級、范圍、行政隸屬。
c.作業技術依據。
d.計劃與實際完成工作量的比較,作業率的統計。
4.1.4.2 利用已有資料情況
a.采用的基準和系統。
b.起算數據及其等級、來源和精度情況。
c.重合點的質量分析。
d.前工序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其在計算中的處理方法和結果。
4.1.4.3 計算方法、質量和有關技術數據
a.作業過程簡述,保證質量的主要措施。
b.使用計算工具的名稱、型號、性能及其說明,采用程序的名稱、來源、編制
和審核單位、編制者,程序的基本功能及其檢驗情況。
c.計算的原理、方法、基本公式,改正項及其公式,小數取位等。
d.新技術、新方法的采用及其效果。
e.數據和信息的輸入、輸出情況、內容與符號說明。
f.計算結果的驗算,精度統計分析與說明。
g.計算過程中出現的主要問題及處理結果等。
4.1.4.4 計算結論
a.對本計算區成果質量、計算方案、計算方法等的評價。
b.重大遺留問題的處理意見。
4.1.4.5 經驗、教訓和建議
4.1.4.6 附圖、附表
a.利用已有資料清單。
b.計算區域的線、鎖、網圖。
c.計算機源程序目錄(含編制單位、編者、審核單位及其時間等)。
d.精度檢驗分析統計表。
c.上交測繪成果清單等。
4.2 攝影測量與遙感
4.2.1 航空攝影
4.2.1.1 概述
a.任務來源、目的,攝影比例尺,航攝單位,攝影起止時間。
b.攝區名稱、地理位置、面積、行政隸屬,攝區地形和氣候對攝影工作的影響。
c.作業技術依據。
d.完成的作業項目、數量。
4.2.1.2 利用已有資料情況
編制航攝計劃用圖的比例尺、作業年代及接邊資料等。
4.2.1.3 航攝工作、質量和有關技術數據
a.航攝儀和附屬儀器的類型及其主要技術數據。
b.航線敷設情況和飛行質量。
c.底片和像紙的類型、特性、沖洗和處理方法,主要技術數據。
d.航攝質量及航攝底片復制品的質量情況。
e.新技術、新方法、新材料的采用及其效果。
f.執行技術標準的情況,出現的主要問題和處理方法,保證和提高質量的主要
措施。
4.2.1.4 技術結論
a.對本攝區成果質量、設計方案、作業方法等的評價。
b.重大遺留問題的處理意見。
4.2.1.5 經驗、教訓和建議
4.2.1.6 附圖、附表
a.攝影分區略圖。
b.航攝鑒定表。
c.上交航攝成果清單等。
4.2.2 航空攝影測量外業
4.2.2.1 概述
a.任務來源、目的,攝影比例尺,成圖比例尺,生產單位,生產起止日期,生
產安排概況。
b.測區地理位置、面積、行政隸屬,自然地理特征,交通情況和困難類別等。
c.作業技術依據,采用的投影、坐標系、高程系和等高距。
d.計劃與實際完成工作量的比較,作業率的統計。
4.2.2.2 利用已有資料情況
a.航攝資料的來源,儀器的類型及其主要技術數據,像片的質量和利用情況。
b.其它資料的來源、等級、質量和利用情況。
c.資料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和處理方法。
4.2.2.3 作業方法、質量和有關技術數據
4.2.2.3.1 控制測量
a.像片控制點的布設方案,刺點影像。
b.基礎控制點和像片控制點測定的儀器、方法、擴展次數及各種誤差。
c.檢查的方法和質量情況。
4.2.2.3.2 像片調繪與綜合法測圖
a.調繪像片的比例尺和質量,調繪的方法,使用簡化符號的說明。
b.新增地物、地貌及云影、陰影地區的補測方法和質量。
c.綜合法測繪地貌的方法和質量。
d.地理調查和地名譯音的情況。
e.檢查的方法和質量情況。
4.2.2.3.3 新技術、新方法的采用及其效果。
4.2.2.4 技術結論
a.對本測區成果質量、設計方案、作業方法等的評價。
b.重大遺留問題的處理意見。
4.2.2.5 經驗、教訓和建議
4.2.2.6 附圖、附表
a.測區地形類別及質量評定圖。
b.利用已有資料清單。
c.控制點分布略圖。
d.精度統計表。
e.上交測繪成果清單等。
4.2.3 航空攝影測量內業
4.2.3.1 概述
a.任務來源、目的,攝影比例尺,成圖比例尺,生產單位,生產起止日期,生產
安排概況。
b.測區地理位置、面積、行政隸屬,地形的主要特征和困難類別。
c.作業技術依據,采用的投影、坐標系、高程系和等高距。
d.計劃與實際完成工作量的比較,作業率的統計。
4.2.3.2 利用已有資料情況
a.攝影資料的來源,儀器的類型及其主要技術數據。
b.對外業控制點和調繪成果進行分析。
c.其它資料的來源、質量和利用情況。
d.資料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和處理方法。
4.2.3.3 作業方法、質量和有關技術數據
4.2.3.3.1 解析空中三角測量
a.加密方法,刺點影像,使用儀器等情況。
b.加密點的精度及其接邊情況。
4.2.3.3.2 影像平面圖的編制
a.糾正和復制的方法,儀器類型,影像質量及精度情況。
b.采用正射投影儀作業時,斷面數據點采集的密度、掃描縫隙長度等有關
技術參數。
c.成圖精度和圖幅接邊精度。
4.2.3.3.3 航測原圖的測繪和編繪
a.采用的方法和使用的儀器。
b.成圖的質量和精度。
c.與已成圖的接邊情況。
4.2.3.3.4 新技術、新方法、新材料的采用及其效果。
4.2.3.3.5 作業中出現的主要問題和處理方法。
4.2.3.4 技術結論
a.對本測區成果質量、設計方案、作業方法等的評價。
b.重大遺留問題的處理意見。
4.2.3.5 經驗、教訓和建議
4.2.3.6 附圖、附表
a.測區圖幅結合表。
b.航測內業成圖方法及質量評定圖。
c.利用已有資料清單。
d.精度統計表。
e.野外檢測統計表。
f.上交測繪成果清單等。
4.2.4 近景攝影測量
4.2.4.1 概述
a.任務來源、目的,攝影比例尺,成圖比例尺,生產單位,生產起止日期,生
產安排概況。
b.目標的類型和概況。
c.作業技術依據。
d.完成的作業項目與工作量。
4.2.4.2 作業方法、質量和有關技術數據
4.2.4.2.1 物方控制
物方控制布設情況、測量方法和精度。
4.2.4.2.2 近景圖象的獲取
a.攝影儀器類型及檢校情況。
b.攝站布設、攝影方式、攝影參數。
c.感光材料的型號和影像質量情況。
4.2.4.2.3 近景圖像的處理
a.處理的方法,儀器類型,成果形式。
b.成果質量和精度的評定方法。
4.2.4.2.4 新技術、新方法、新材料的采用及其效果。
4.2.4.3 技術結論
a.對本測區成果質量、設計方案、作業方法等的評價。
b.重大遺留問題的處理意見。
4.2.4.4 經驗、教訓和建議
4.2.4.5 附圖、附表
4.2.5 遙感
4.2.5.1 概述
a.任務來源、目的,圖像比例尺,成圖比例尺,生產單位,生產起止時間,生
產安排概況。
b.測區概況。
c.作業技術依據和作業方案。
d.完成的作業項目與工作量。
4.2.5.2 利用已有資料情況
a.遙感資料的來源、形式,主要技術參數,質量和利用情況。
b.資料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和處理方法。
4.2.5.3 作業方法、質量和有關技術數據
4.2.5.3.1 遙感圖像處理
a.采用的儀器及其主要技術參數。
b.地面控制點選取的方法、點數及分布情況。
c.處理方法,基本工作程序框圖,影像質量及有關誤差。
4.2.5.3.2 遙感圖像的解譯
a.采用資料。
b.標志的形態、影像、色調特征等。
c.解譯的方法。
4.2.5.3.3 解譯結果的檢驗
a.解譯結果檢驗的方法。
b.野外取樣情況,驗證成果的準確率。
4.2.5.3.4 編制專業圖件
利用遙感影像圖、地形圖、解譯草圖和其它資料編制專業圖件的方法及有關誤差。
4.2.5.3.5 新技術、新方法、新材料的采用及其效果。
4.2.5.4 技術結論
a.對本測區成果質量、設計方案、作業方法等的評價。
b.重大遺留問題的處理意見。
4.2.5.5 經驗、教訓和建議
4.2.5.6 附圖、附表
4.3 地圖制圖與地圖制印
4.3.1 地圖制圖
4.3.1.1 概述
a.任務名稱、目的、來源、數量、類別和規格,成圖比例尺,生產單位,生產起
止日期,生產安排概況。
b.制圖區域范圍、行政隸屬,困難類別。
c.作業技術依據,采用的投影、坐標系、高程系和等高距等。
d.計劃與實際完成工作量的比較,作業率的統計。
4.3.1.2 利用已有資料情況
a.基本資料的比例尺,測制單位,編繪和出版年代,現勢性和精度。
b.補充資料的比例尺,測制單位,出版年代,現勢性,使用程度及方法。
c.參考資料的使用程度。
4.3.1.3 作業方法、質量和有關技術數據
a.編繪原圖制作方法。
b.印刷原圖制作方法。
c.數學基礎的展繪精度,資料拼貼精度。
d.地圖內容的綜合及描繪質量。
e.執行技術標準的情況,出現的主要問題和處理方法,保證和提高質量的主要措
施。
f.新技術、新方法、新材料的采用及其效果。
4.3.1.4 技術結論
a.對本制圖區成果質量、設計方案和作業方法等的評價。
b.重大遺留問題的處理意見。
4.3.1.5 經驗、教訓和建議
4.3.1.6 附圖、附表
a.制圖區域圖幅接合表。
b.資料分布略圖。
c.利用已有資料清單。
d.成果質量評定統計表。
e.上交測繪成果清單等。
4.3.2 地圖制印
4.3.2.1 概述
a.任務名稱、目的、來源、數量、類別和規格,地圖比例尺,承印單位,制印日
期,生產安排概況。
b.制圖區域范圍、行政隸屬。
c.印刷色數、材料和印數。
d.制印技術依據。
e.完成任務情況。
4.3.2.2 利用已有資料情況
a.印刷原圖的種類、分版情況、制作單位、精度和質量。
b.分色參考圖的質量。
4.3.2.3 制印方法、質量和有關技術數據。
a.制版、照像、翻版、修版、拷貝、曬版的方法、精度和質量。
b.印刷:打樣的質量和數量,印刷的設備,印刷圖的套合精度、印色、圖形及線
劃的質量,油墨和紙張等的質量。
c.裝幀的方法、形式及質量。
d.執行技術標準的情況.保證和提高質量的主要措施。
e.新技術、新方法、新材料的采用及其效果。
f.實施工藝方案中出現的主要問題及處理方法。
4.3.2.4 技術結論
對印刷成果質量、工藝方案等的評價。
4.3.2.5 經驗、教訓和建議
4.3.2.6 附圖、附表
a.工藝設計流程框圖。
b.制印區域圖幅接合表。
c.成果、樣品及其清單等。
4.4 工程測量
4.4.1 控制測量
參照本標準第4.1條大地測量的有關內容,結合工程測量的特點進行撰寫。
4.4.2 地形測圖
4.4.2.1 攝影測量方法測圖
參照本標準第4.2條攝影測量與遙感的有關內容,結合工程測量的特點進行撰寫。
4.4.2.2 平板儀、全站型速測儀測圖
4.4.2.2.1 概述
a.任務來源、目的,測圖比例尺,生產單位,生產起止日期,生產安排概況。
b.測區名稱、范圍、行政隸屬,自然地理特征,交通情況,困難類別。
c.作業技術依據,采用的等高距,圖幅分幅和編號的方法。
d.計劃與實際完成工作量的比較,作業率的統計。
4.4.2.2.2 利用已有資料情況
a.資料的來源和利用情況。
b.資料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和處理方法。
4.4.2.2.3 作業方法、質量和有關技術數據
a.圖根控制測量:各類圖根點的布設,標志的設置,觀測使用的儀器和方法,
各項限差與實際測量結果的比較。
b.平板儀測圖:測圖方法,使用的儀器,每幅圖上解析圖根點與地形點的密度
和分布情況,特殊地物、地貌的表示方法,接邊情況等。
c.全站型速測儀測圖:測圖方法,儀器型號、規格和特性,儀器檢校情況,外
業采集數據的內容、密度、記錄的特征,數據處理和成圖工具的情況等。
d.測圖精度分析與統計,檢查驗收的情況,存在的主要問題和處理結果等。
e.新技術、新方法、新材料的采用及其效果。
4.4.2.2.4 技術結論
a.對本測區成果質量、設計方案和作業方法等的評價。
b.重大遺留問題的處理意見。
4.4.2.2.5 經驗、教訓和建議。
4.4.2.2.6 附圖、附表
a.利用已有資料清單。
b.圖幅分布和質量評定圖。
c.控制點分布略圖。
d.精度統計表。
e.上交測繪成果清單等。
4.4.3 施工測量
4.4.3.1 概述
a.任務來源、目的,生產單位,生產起止時間,生產安排概況。
b.工程名稱,測設項目,測區范圍,自然地理特征,交通情況,有關工程地質
與水文地質的情況,建設項目的復雜程度和發展情況等。
c.作業技術依據。
d.計劃與實際完成工作量的比較,作業率。
4.4.3.2 利用已有資料情況
a.資料的來源和利用情況。
b.資料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和處理方法。
4.4.3.3 作業方法、質量和有關技術數據
a.控制點系統的建立,埋石情況,使用的儀器和施測方法及其精度。
b.施工放樣方法和精度。
c.各項誤差的統計,實地檢測的項目、數量和方法,檢測結果與實測結果的比較
等。
d.新技術、新方法、新材料的采用及其效果。
e.作業中出現的主要問題和處理方法。
4.4.3.4 技術結論
a.對本測區成果質量、設計方案和作業方法等的評價。
b.重大遺留問題的處理意見。
4.4.3.5 經驗、教訓和建議
4.4.3.6 附圖、附表
a.施工測量成果種類及其說明。
b.采用已有資料清單。
c.精度統計表。
d.上交測繪成果清單等。
4.4.4 線路測量
線路控制測量參照本標準第4.1條大地測量的有關內容;線路測圖除參照本標準
第4.4.2條地形測圖的有關內容,并結合線路測量的特點進行撰寫外,還需在“作業
方法、質量和有關技術數據”條款中撰寫專業內容。
4.4.4.1 鐵路、公路測量
a.與已有控制點的聯測方法和精度。
b.交點、轉點、中樁樁位及曲線等的測設情況。
c.中線測量,橫斷面測量的方法與精度。
d.中樁復測與原測成果的比較。
4.4.4.2 架空索道測量
a.方向點間距及方向點偏離直線的情況。
b.斷面測量(加測斷面及斷面點)的情況。
4.4.4.3 自流和壓力管線測量
施測情況與結果,定線的誤差等。
4.4.4.4 架空送電線路測量
a.定線測量與方向點偏離直線的情況。
b.實地排定桿位時的檢核情況等。
4.4.5 竣工總圖編繪與實測
4.4.5.1 概述
a.任務來源、目的,生產單位,生產起止時間,生產安排概況。
b.工程名稱,測區范圍、面積,工程特點等。
c.作業技術依據。
d.完成工作量,作業率的統計。
4.4.5.2 利用已有資料情況
a.施工圖件和資料的實測與驗收情況。
b.說明圖件、資料,特別是其中地下管線及隱蔽工程的現勢性和使用情況。
c.資料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和處理方法。
4.4.5.3 作業方法、質量和有關技術數據
a.竣工總圖的成圖方法,控制點的恢復與檢測,地物的取舍原則,成圖的質量等。
b.新技術、新方法、新材料的采用及其效果。
c.作業中出現的主要問題和處理方法。
4.4.5.4 技術結論
a.對本測區成果質量、設計方案、作業方法等的評價。
b.重大遺留問題的處理意見。
4.4.5.5 經驗、教訓和建議
4.4.5.6 附圖、附表
a.利用已有資料清單。
b.上交測繪成果清單。
c.建筑物、構筑物細部點成果表等。
4.4.6 變形測量
4.4.6.1 概述
a.項目名稱、來源、目的、內容,生產單位,生產起止時間,生產安排概況。
b.測區地點、范圍,建筑物(構筑物)分布情況及觀測條件,標志的特征。
c.作業技術依據。
d.完成任務量。
4.4.6.2 利用已有資料情況
a.測量資料的分析與利用。
b.起算數據的名稱、等級及其來源。
c.資料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和處理方法。
4.4.6.3 作業方法、質量和有關技術數據
a.儀器的名稱、型號和檢校情況。
b.標志的布設和密度,標石或觀測墩的規格及其埋設質量,變形控制網(點)
的建立、施測及其穩定性的分析,變形觀測點的施測情況,觀測周期,計算方式和
方法等。
c.重復觀測結果的分析比較和數據處理方法。
d.新技術、新方法、新材料的采用及其效果。
e.執行技術標準的情況,出現的主要問題和處理方法,保證和提高質量的主要
措施,各項限差與實際測量結果的比較。
4.4.6.4 技術結論
a.變形觀測的結論和評價
b.對本測區成果質量、設計方案、作業方法等的評價。
c.重大遺留問題的處理意見。
4.4.6.5 經驗、教訓和建議
4.4.6.6 附圖、附表
a.變形控制網布設略圖。
b.利用已有資料清單。
c.變形觀測資料的歸納與分析報告。
d.上交測繪成果清單等。
4.4.7 庫區淹沒測量
4.4.7.1 概述
a.任務來源、目的,生產單位,生產起止時間,生產安排概況。
b.水庫名稱、行政隸屬,成圖比例尺,庫區淹沒范圍、面積,淹沒田地、村莊
數量,搬遷人口數等。
c.作業技術依據。
d.計劃與實際完成工作量比較。
4.4.7.2 利用已有資料情況
a.起算數據及其等級、系統等。
b.壩頂高程及其等級、系統等。
c.資料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和處理方法。
4.4.7.3 作業方法、質量和有關技術數據。
a.標石埋設情況、分布與數量。
b.使用儀器名稱、型號及其主要技術參數。
c.施測與成圖方法,點位布設密度、等級、聯測方案與精度等。
d.新技術、新方法、新材料的采用及其效果。
e.最高淹沒面和最低淹沒面的高程。
f.淹沒區面積量算的方法和精度。
g.執行技術標準的情況,出現的主要問題和處理方法,保證和提高質量的主要
措施,各項限差與實際測量結果的比較,實地檢測情況與精度等。
4.4.7.4 技術結論
a.對本測區成果質量、設計方案、作業方法等的評價。
b.重大遺留問題的處理意見。
4.4.7.5 經驗、教訓和建議
4.4.7.6 附圖、附表
a.控制點分布略圖。
b.庫區淹沒圖及質量評定圖。
c.測量精度統計表。
d.淹沒區分類統計表。
e.利用已有資料清單。
f.上交測繪成果清單等。
4.5 地籍測繪
4.5.1 概述
a.任務名稱、來源、目的、內容,生產單位,生產起止時間,生產安排概況。
b.測區范圍、面積、行政隸屬,測圖比例尺,分幅、編號方法,自然地理和
社會經濟的特征,困難類別。
c.作業技術依據。
d.計劃與實際完成工作量的比較,作業率的統計。
4.5.2 利用已有資料情況
a.采用的基準和系統。
b.起算數據和資料的名稱、等級、系統、來源和精度情況。
c.資料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和處理方法。
4.5.3 作業方法、質量和有關技術數據
a.使用的儀器和主要測量工具的名稱、型號、主要技術參數和檢校情況。
b.控制網、鎖、線、點的布設、等級、密度,埋石情況,施測方法和重測情況。
c.界址點的布設、密度、數量,標志設置,編號方法和點位精度。
d.各地籍要素調給的原則和根據,土地劃分的層次與編號的方法,權屬的調查
方法,土地利用和土地等級劃分的標準。
e.面積量算的方法,計算公式,使用工具和量算精度。
f.測制地籍圖的方法和精度,新增的圖式符號。
g.新技術、新方法、新材料的采用及其效果。
h.執行技術標準的情況,出現的主要問題和處理方法,保證和提高質量的主要
措施,實地檢測和檢查的情況與結果等。
4.5.4 技術結論
a.對本測區成果質量、設計方案和作業方法等的評價。
b.重大遺留問題的處理意見。
4.5.5 經驗、教訓和建議
4.5.6 附圖、附表
a.利用已有資料清單。
b.控制點布設圖。
C.儀器、工具檢驗結果匯總表。
d.精度統計表。
e.上交測繪成果清單等。
4.6 海洋測繪
海洋測繪技術總結報告的編寫參照本章相近專業的主要內容進行撰寫。
━━━━━━━━━━━━
附加說明:
本標準由國家測繪局提出。
本標準由國家測繪局測繪標準化研究所負責起草。
本標準起草人:程瑞驊、姜翔鸞、姜支一。
【類 別】:
測繪
【附 錄】:
【附 注】:
中華人民共和國測繪行業標準
版權所有:湖南省交通勘察儀器檢測站 | 技術支持:特色湖南-思洋互動傳媒 湘ICP備05004516號-2